返回首页

常州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从农业手工业的角度来回答?

255 2023-01-30 04:07 admin   手机版

常州漕运 古常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漕运”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河川纵横,湖泊密布,北环长江,南抱滆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有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形胜甲于东南,故常州成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的交通枢纽。

5世纪30年代,江南大水,周忱到江南治水时,大兴围湖造田,堵江水以防涝。20年造田3.7万亩,使芙蓉湖、阳湖、临津湖逐渐缩小,以致消失,造成常州水源不丰,水位失调,使以湖水为主的常州变成了以江水为主,由于运河年久失修,长江流沙淤塞严重,北运漕粮的覆船沉没事故不断。到清朝后期,山东境内运河大部淤塞,漕粮无法从常州转运。道光五年(1825)试航海道运漕成功,常州这个中转逐步东移无锡。从此专以海运,常州与运河漕运的二千多年历史才告结束。 漕粮的产地,主要是江浙地区。因为江浙地区自东晋以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陆续开发,逐渐成为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另外,还由 于这一地区河道畅通,大运河开发后,更与北方各大都市联结起来,所以更大大有利于漕粮的运输。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 九。”意思是说,唐朝的收入,十分之九是出在江南地区。宋朝的李怀忠也曾讲过:“东京有汴〔biàn〕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①,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 此,帑〔tǎng〕藏重兵皆在焉。”大意是说,都城开封,自从开发了汴渠,通行漕运后,每年可从江淮地区运来几百万斛粮米,解决了库存和几十万驻军的用粮 问题。由此可见,在唐宋两朝,江淮地区出产的粮食,已经大量调运出来供应北方的需要了。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苏南运河,东起苏州望亭,经无锡、常州而至武进奔牛、孟河而入长江,是为后来的京航大运河苏南段,其中常州段就是常州古运河。从此,常州便成为“自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以水航漕运为主要标志的交通中心,进而带来了常州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具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繁荣特色。古代常州水系以古运河为径,以南北诸河为纬,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水运主干道除了大运河之外,还有德胜河、南运河、新孟河、白荡河;支线航道有:关河、青龙港、新三山港、北塘河、采菱河、大通河、大湾浜、东村河、老三山港、丁塘河、童子河、凤凰河、锁桥河、龙游河、通济河等。这些河道不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运输水网,而且逐渐形成了以古运河为基轴的城市中心:从战国时期楚国在此建土城起,到西晋太康年间建内子城;从隋炀帝在城东南夏城桥营建规模巨大的毗陵宫(后毁于战火),再到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常州城逐渐扩展繁荣,最后形成以古运河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带和城市格局。古常州经济是以水运为龙头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水运及其发展在常州经济与城市发展中直至半个世纪以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在【“苏常熟,天下足”】的发达农业基础上的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织造业、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和传统文化事业等等,是古代常州运河经济带的行业结构特色。具体行业有水运业、民用建筑业、制陶业、冶铁业、造纸业、丝织业、梳篦业等。当时地产的双色棉布、雕漆图案梳篦运销全国,五色蟠桃图丝绸和“宫梳名篦”成为皇宫御用品,青铜器也远销海外;古运河两岸的西瀛里、篦箕巷、西直街、豆市河、米市河、木梳街等商业区呈现出“篦梁灯火”、“文亨穿月”的兴旺繁华;常州城内后河两岸(小营前一带)形成时称“大市”的闹市区,“风景如画的白云渡边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马山埠畔货船簇拥,河中船舫穿梭、桨橹声声,两岸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各类手工作坊遍布局前街、早科坊、西大街和运河、市河两岸;文化宗教设施如府学堂、县学堂、天宁寺、“三吴第一楼”等置于城市各方位……好一派【“清明上河图”】般的古代繁荣! 常州古运河经济带的历史地位。以古运河经济带为中心的古常州,不仅千年以来一直是郡、州、路、府所在地,唐代时还曾升格为全国“十望之一”而处“江东之州,常州为大”之地位;不仅隋唐时期起就是全国15个造纸中心之一、江南五大丝绸产地之一、南北粮运和土布集散中心以及著名的米市之一,而且在明代跻身于全国33个商贸手工业大城市行列,清代更奠定了【“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重要地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