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总结的报告的组织编制和贯彻落实

257 2023-12-22 20:50 admin   手机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总结的报告的组织编制和贯彻落实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一)组织编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根据中央1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有关要求,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东北三省一区组织开展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张国宝同志多次组织召开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并亲自担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长,对规划编制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并提出明确要求。宋晓梧同志亲自带队赴吉林、内蒙古东部等地调研,主持规划工作会议,参与规划讨论和修改。刘铁男同志牵头设计规划工作方案,并多次主持规划工作会议,参与规划讨论和修改。

整个规划编制过程历时近一年,协调各方面专家百余人,涉及二十多个部委、东北三省一区一市及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先后召开大小会议近二十余次,规划文本十易其稿。规划的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规划阐明了国衫睁家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统筹东北或败岁地区协调发展,解决地区间由于体制限制、资源环境约束而各自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强对东北地区振兴工作的长期谋划和宏观指导。2006年12月,马凯同志主持召开的第138次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会议认为,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对东北地区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把握的比较准确,抓住了东北地区的重点、难点问题,内容有深度,条理清晰。2007年8月,《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发布,引起了国内外强烈枯行反应,东北版块股票全线上涨。

(二)贯彻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颁布实施后,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在北京召开贯彻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工作会议,国务院有关部门、东北三省一区一市的代表出席会议,就规划的贯彻落实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区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规划》。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分别召开了本省区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工作会议,提出了本省区实施规划的工作方案,并就规划提出的有关政策措施进行深入挖掘。大连市正在研究将保税港区功能延伸到东北三省腹地,内蒙古提出给予蒙东政策支持的意见。银监会等部门也就规划的贯彻落实提出了工作安排。

为做好规划的宣传解读工作,国务院振兴东北办领导张国宝、宋晓梧、刘铁男同志分别赴东北地区三省一区一市,结合该地区老工业基地具体情况开展宣讲。各地普遍反映此次宣讲及时有效,对深刻领会东北振兴规划,把握规划重点,落实好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同年10月,中组部在浦东干部学院举办了东北地区领导干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研究班,宋晓梧、刘铁男及有关同志就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自主创新、东北振兴规划解读等重大问题为研究班学员进行重点教学,受到东北学员们的欢迎。

说明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与中国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密切埋歼相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目前中国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加速现代化进程。在该过程中,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有效消除“东北现象”,并避免陷入“追赶陷阱”的必然要求。

1 “东北现象”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三盟一市,拥有中国最重要的石油、冶金、石化、煤炭、重型机械、汽车、造船弯猛冲、建材及粮食、林木、畜产等生产基地。“东北现象”指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适应症,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设备工艺严重老化、经济效益提高缓慢、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滞后与活力不足、污染严重与环境恶化等[2]。

为了消除“东北现象”,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正式启动。10多年来,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技术改造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老工业基地已走出低谷,初步走上内生驱动、良性循环的轨道,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

东北地区经济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一些历史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完全解决,以致振兴战略实施10余年后的今天,再度出现经济增速减缓、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不尽人意、体制机制创新难以突破等问题。从振兴过程来看,“东北现象”未完全消除,主要表现为:

1.1 振兴起步阶段:经济增长成效显著

在这一阶段,东北地区处于振兴的起步状态,由于老工业基地的后发优势,特别是经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和中央政策的扶植,以及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力,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出青春,形成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大大缩短了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2003—2012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2.7%。10年间,东北三省已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黑吉辽三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4%、50.8%和51%,比2003年提高了14.7%、17.8%和21.4%[3]。

1.2 振兴第二阶段:增长减缓

在这一阶段,随着东北地区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局限性的暴露,特别是对于引进技术难以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首先,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13年辽、吉、黑三省在全国内地31个省份GDP增速排行中均位于后10名;其次,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缓慢。近年来,尽管辽吉黑三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一、二、三产业比重基本未变,2003年东北三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知如12.4%、50.7%和36.9%,2012年为11.3%、51.9%和36.8%,产业结构未发生明显转变;再次,投资效益不断下降,投资后劲不足。10年来,东北三省投资规模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投资效益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不断下降。

1.3 振兴第三阶段:经济增长“失速”风险增大

在这一阶段,阻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特别是由于难以提高自主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风险增大。2012年,东北三省GDP总量仅相当于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的88.4%和93.3%。2014年上半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1320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低于7.4%的全国平均水平[4]。与发达地区差距重新加大,振兴目标难以实现。

2 创新驱动与“东北现象”的消除

“东北现象”难以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新驱动不足。

2.1 科技创新驱动不足

(1)未打破高技术封锁壁垒,存在高新技术“空洞症”。在高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基本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关键技术至少80%被外国公司掌握,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仅是一个代工厂,缺乏核心技术,特别缺乏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名牌产品。

(2)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不够,存在技术引进依赖症。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但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不够,特别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再吸收不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不显著,甚至影响了企业效益。

2.2 工程创新驱动不足

工程创新主要是指人们在集成造物方面的创新,具体包括知识集成创新、技术集成创新、产业集成创新、环境集成创新等。“东北现象”难以消除的原因包括:

(1)缺乏技术集成创新。主要表现在缺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

(2)缺乏产业集成创新。在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方面做得不够。

(3)缺乏环境集成创新。对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等方面未引起高度重视[8]。

2.3 产业创新驱动不足

产业创新是通过产业创造和产业延伸等创新手段,对技术人工物施加普遍性的过程。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就是通过创新手段使产业获得信息性、转化性、盈利性、循环性、生态性等的过程。“东北现象”难以消除的产业创新因素包括:

(1)施加规模性不足。在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区域界限,培育具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方面成效不显著。在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扩大向东北亚区域及发达国家开放合作,打造一批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完善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也需要加强。

(2)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无论是后进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成功实现对科技价值的吸收。“东北现象”难以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获得科技价值,特别是主导产业没有获得周期性的创新价值,没有获得向产品高端流动的创新价值,没有获得向分工和销售端流动的创新价值,亏损大,盈利性差。如石化产业曾经是辽宁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2011年全行业亏损21.4亿元,亏损额创造了全国之最。

(3)施加结构性不足。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要通过选择主导产业,扶植战略性产业,撤让衰退产业来施加结构性。但老工业基地服务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特别是传统产业在新型服务业领域缺乏延伸。服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业等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滞后。

(4)施加转化性不足。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在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使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和集成方面工作不力,导致核心技术相对缺乏,施加转化性不足。如随着石化产业技术进步的加快,炼化一体化已成为各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北老工业基地虽然原油加工量居全国第一,但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程度低。2011年乙烯产量与炼油量的比值为1.68%,仅为上海的1/5,江苏的1/3,也大大低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2.56%和4.62%的平均水平[9]。

(5)施加地域性不足。在创业创新中施加地域性不足,资源消耗大,循环性差,总体能耗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造成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难以实施。传统产业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和1.5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

2.4 制度创新缺乏

当前科技生产力急剧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生产关系,即科技活动制度创新。从内容构成来看,科技生产关系有3部分:科技劳动资料所有制形式、科技劳动者活动形式、科技劳动成果分配形式。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应通过制度创新打造与科技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与科技劳动者相适应的活动形式和分配形式。

3 东北再振兴对策

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尽管经过了10年的振兴之路,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没有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10]。针对新一轮东北振兴中的困局,提出如下建议:

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过程中,大力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将要素自主创新与提高老工业基地区域竞争力相结合,以优势领域为切入点,实现要素比较优势向创新竞争优势的转化。

注意选择以下领域作为自主创新重点:具有优势、能够尽快产业化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确定的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领域;在国内外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领域。在上述领域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自主品牌,打造以创新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3.2 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工程创新驱动

(1)施加知识系统集成。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通过集成整合各类知识,依托三省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由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文献传送系统和高度完备与枢纽化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组成的文献信息共享网络,建立东北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的协作共用网络,全面提高东三省大型仪器装备社会化水平,促进科技要素的聚集[11]。

(2)施加技术要素集成。大力打造科技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建立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实体或虚拟性研发机构,包括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创新企业百强试点。

(3)施加产业生成要素集成。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大力发展水利设施,重点推进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干流、支流综合整治,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东北地区机场布局。

(4)施加环境协调集成。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育林和管护。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工业废弃地和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专项治理工程。

3.3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产业创新驱动

(1)施加规模性。首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其次,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扩大与东北亚地区及发达国家的开放合作,打造一批大型开放合作平台,完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落实中日韩投资保护协定,继续办好中朝经济区。当前要特别抓住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经济转向远东的有利时机,扩大东北地区对俄罗斯的开放程度。

(2)施加盈利性。盈利性是衡量产业化的重要指标,应通过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和专项转移的支付力度。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将东北地区具备条件的省市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统筹研究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东北地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

(3)施加结构性。首先,实施主导产业选择政策。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其次,实施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积极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集中力量扶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等产业。支持沈阳航空企业与国际大型航空企业开展总装、发动机、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合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与工业企业实行相同价格,在用地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扶持东北地区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

(4)施加转化性。通过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科技专项等产业创新手段,对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性技术问题开展攻关,研发示范先进适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提升老工业基地基础原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高端基础制造装备和基础零部件研发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3.4 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制度创新驱动

(1)打造与创新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管辖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12];在东北地区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创新扶持方式与政策,试点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类新型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2)打造与创新相适应的科技劳动者活动形式。科技劳动的探索性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其自身资源的有限性,科技劳动者不可能将所需资源集于一身,必须采取协同创新。因此,应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施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计划,推进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与老工业基地开展院地合作;实施国外引智和对外交流专项,每年引进2000人次国外专业技术人员到老工业基地相关领域服务;组织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学习国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经验。

(3)打造与创新相适应的分配形式。首先,着力解决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严重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第一因素。要加大力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抑制贫富悬殊;打破垄断,激发经济内生活力;鼓励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方面探索试验;研究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3]。

其次,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将本级国有企业部分收益专项用于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从中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对偏高、过高的不合理收入进行必要调整[14]。

再次,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应继续向东北地区倾斜,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落实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

自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新的挑战。支持东北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避免陷入“追赶陷阱”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要求抓紧实施一批重大政策搏运举措,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与中国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目前中国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加速现代化进程。在该过程中,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有效消除“东北现象”,并避免陷入“追赶陷阱”的必然要求。

1 “东北现象”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三盟一市,拥有中国最重要的石油、冶金、石化、煤炭、重型机械、汽车、造船、建材及粮食、林木、畜产等仔银闷生产基地。“东北现象”指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适应症,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设备工艺严重老化、经济效益提高缓慢、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滞后与活力不足、污染严重与环境恶化等[2]。

为了消除“东北现象”,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正式启动。10多年来,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技术改造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老工业基地已走出低谷,初步走上内生驱动、良性循环的轨道,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

东北地区经济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一些历史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完全解决,以致振兴战略实施10余年后的今天,再度出现经济增速减缓、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不尽人意、体制机制创新难以突破等问题。从振兴过程来看,“东北现象”未完全消除,主要表现为:

1.1 振兴起步阶段:经济增长成效显著

在这一阶段,东北地区处于振兴的起步状态,由于老工业基地的后发优势,特别是经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和中央政策的扶植,以及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力,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出青春,形成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大大缩短了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2003—2012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2.7%。10年间,东北三省已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黑吉辽三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4%、50.8%和51%,比2003年提高了14.7%、17.8%和21.4%[3]。

1.2 振兴第二阶段:增长减缓

在这一阶段,随着东北地区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局限性的暴露,特别是对于引进技术难以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首先,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13年辽、吉、黑三省在全国内地31个省份GDP增速排行中均位于后10名;其次,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缓慢。近年来,尽管辽吉黑三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一、二、三产业比重基本未变,2003年东北三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4%、50.7%和36.9%,2012年为11.3%、51.9%和36.8%,产业结构未发生明显转变;再次,投资效益不断下降,投资后劲不足。10年来,东北三省投资规模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投资效益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不断下降。

1.3 振兴第三阶段:经济增长“失速”风险增大

在这一阶段,阻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特别是由于难以提高自主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念弯力,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风险增大。2012年,东北三省GDP总量仅相当于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的88.4%和93.3%。2014年上半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1320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低于7.4%的全国平均水平[4]。与发达地区差距重新加大,振兴目标难以实现。

2 创新驱动与“东北现象”的消除

“东北现象”难以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新驱动不足。

2.1 科技创新驱动不足

(1)未打破高技术封锁壁垒,存在高新技术“空洞症”。在高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基本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关键技术至少80%被外国公司掌握,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仅是一个代工厂,缺乏核心技术,特别缺乏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名牌产品。

(2)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不够,存在技术引进依赖症。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但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不够,特别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再吸收不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不显著,甚至影响了企业效益。

2.2 工程创新驱动不足

工程创新主要是指人们在集成造物方面的创新,具体包括知识集成创新、技术集成创新、产业集成创新、环境集成创新等。“东北现象”难以消除的原因包括:

(1)缺乏技术集成创新。主要表现在缺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

(2)缺乏产业集成创新。在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方面做得不够。

(3)缺乏环境集成创新。对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等方面未引起高度重视[8]。

2.3 产业创新驱动不足

产业创新是通过产业创造和产业延伸等创新手段,对技术人工物施加普遍性的过程。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就是通过创新手段使产业获得信息性、转化性、盈利性、循环性、生态性等的过程。“东北现象”难以消除的产业创新因素包括:

(1)施加规模性不足。在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区域界限,培育具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方面成效不显著。在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扩大向东北亚区域及发达国家开放合作,打造一批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完善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也需要加强。

(2)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无论是后进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成功实现对科技价值的吸收。“东北现象”难以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获得科技价值,特别是主导产业没有获得周期性的创新价值,没有获得向产品高端流动的创新价值,没有获得向分工和销售端流动的创新价值,亏损大,盈利性差。如石化产业曾经是辽宁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2011年全行业亏损21.4亿元,亏损额创造了全国之最。

(3)施加结构性不足。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要通过选择主导产业,扶植战略性产业,撤让衰退产业来施加结构性。但老工业基地服务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特别是传统产业在新型服务业领域缺乏延伸。服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业等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滞后。

(4)施加转化性不足。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在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使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和集成方面工作不力,导致核心技术相对缺乏,施加转化性不足。如随着石化产业技术进步的加快,炼化一体化已成为各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北老工业基地虽然原油加工量居全国第一,但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程度低。2011年乙烯产量与炼油量的比值为1.68%,仅为上海的1/5,江苏的1/3,也大大低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2.56%和4.62%的平均水平[9]。

(5)施加地域性不足。在创业创新中施加地域性不足,资源消耗大,循环性差,总体能耗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造成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难以实施。传统产业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和1.5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

2.4 制度创新缺乏

当前科技生产力急剧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生产关系,即科技活动制度创新。从内容构成来看,科技生产关系有3部分:科技劳动资料所有制形式、科技劳动者活动形式、科技劳动成果分配形式。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应通过制度创新打造与科技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与科技劳动者相适应的活动形式和分配形式。

3 东北再振兴对策

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尽管经过了10年的振兴之路,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没有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10]。针对新一轮东北振兴中的困局,提出如下建议:

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过程中,大力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将要素自主创新与提高老工业基地区域竞争力相结合,以优势领域为切入点,实现要素比较优势向创新竞争优势的转化。

注意选择以下领域作为自主创新重点:具有优势、能够尽快产业化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确定的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领域;在国内外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领域。在上述领域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自主品牌,打造以创新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3.2 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工程创新驱动

(1)施加知识系统集成。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通过集成整合各类知识,依托三省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由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文献传送系统和高度完备与枢纽化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组成的文献信息共享网络,建立东北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的协作共用网络,全面提高东三省大型仪器装备社会化水平,促进科技要素的聚集[11]。

(2)施加技术要素集成。大力打造科技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建立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实体或虚拟性研发机构,包括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创新企业百强试点。

(3)施加产业生成要素集成。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大力发展水利设施,重点推进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干流、支流综合整治,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东北地区机场布局。

(4)施加环境协调集成。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育林和管护。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工业废弃地和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专项治理工程。

3.3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产业创新驱动

(1)施加规模性。首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其次,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扩大与东北亚地区及发达国家的开放合作,打造一批大型开放合作平台,完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落实中日韩投资保护协定,继续办好中朝经济区。当前要特别抓住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经济转向远东的有利时机,扩大东北地区对俄罗斯的开放程度。

(2)施加盈利性。盈利性是衡量产业化的重要指标,应通过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和专项转移的支付力度。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将东北地区具备条件的省市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统筹研究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东北地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

(3)施加结构性。首先,实施主导产业选择政策。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其次,实施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积极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集中力量扶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等产业。支持沈阳航空企业与国际大型航空企业开展总装、发动机、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合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与工业企业实行相同价格,在用地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扶持东北地区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

(4)施加转化性。通过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科技专项等产业创新手段,对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性技术问题开展攻关,研发示范先进适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提升老工业基地基础原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高端基础制造装备和基础零部件研发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3.4 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制度创新驱动

(1)打造与创新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管辖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12];在东北地区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创新扶持方式与政策,试点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类新型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2)打造与创新相适应的科技劳动者活动形式。科技劳动的探索性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其自身资源的有限性,科技劳动者不可能将所需资源集于一身,必须采取协同创新。因此,应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施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计划,推进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与老工业基地开展院地合作;实施国外引智和对外交流专项,每年引进2000人次国外专业技术人员到老工业基地相关领域服务;组织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学习国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经验。

(3)打造与创新相适应的分配形式。首先,着力解决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严重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第一因素。要加大力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抑制贫富悬殊;打破垄断,激发经济内生活力;鼓励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方面探索试验;研究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3]。

其次,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将本级国有企业部分收益专项用于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从中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对偏高、过高的不合理收入进行必要调整[14]。

再次,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应继续向东北地区倾斜,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落实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15]。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