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虾买回来要怎么养才不死
养虾水温稳定在18到20℃,投喂配合饵料,辅以鲜鱼、贝肉等,投饵率一般为虾体重的3%到5%,以不剩残饵为原则,投饵次数为每天2到3次。
河虾养殖技术:
1. 池塘条件与清理:选择面积3到5亩,水深1.5到2.5米,淡水水源充足、无污染、沙质底的淡水池塘或虾塘为宜。
2. 施肥培饵:虾苗放养前1周,用60到8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30厘米,亩施基肥,50公斤或尿素5公斤以培养基础饵料。
3. 虾苗放养:虾苗需经一星期以上时间的淡化处理,比重1.003以下方可放养,一般亩放0.7厘米虾苗3万尾,0.7厘米以下苗需暂养。
4. 饵料投喂:虾苗下塘1月内基本不必投喂配合饵料,主要依靠塘中浮游生物为食。1个月后投喂,7到9月可适当增加投饵量,白天投量占1/3,傍晚2/3。
5. 调水防病:虾苗放养10天后,开始逐渐加水,每周加水10厘米,高温季节每2天换水,每半月左右,亩用生石灰5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既改善水质和底质,又杀菌促进脱壳生长。
6. 收捕:一般养殖80天左右,虾体长达7厘米左右,即可捕出。
二、我在卖海鲜,我想知道海虾要怎么养能活久一点
活海虾 要养活得久些,就要用打氧泵向水里打氧,并尽量降低温度。
三、海虾短时间养殖和运输技术方法
海虾生活于泥沙底的浅海,人工无法养殖。
生活于泥沙底的浅海,白昼不甚活动,常潜伏泥中,夜间则十分活泼,不时游至海水的上、中层,捕食其他浮游小动物。分布于黄海、渤海及长江口以北各海区,为中国特产。
莳萝子图片2龙虾较对虾为大、长30厘米以上,色鲜艳。
头胸甲坚硬较多,触角都极为发达,第2对更长、大,基部数节粗而有棘,尾甚大。
常见的如锦绣龙虾,分布东,南海。
海虾壳亦供药用,详细可阅专条。
繁殖与孵化4至5月,水温18℃以上时,虾便开始交配。雄虾将精子排入雌虾的纳精囊内,受精卵在雌虾腹部附肢游泳足的毛上孵化为稚虾,适宜孵化温度为22℃~28℃。水温在18℃~20℃时,孵化期为30天~40天,水温在25℃时只需15天~20天。稚虾孵化后在母体保护下完成幼虾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稚虾一离开母体,就能主动摄食,独立生活。当发现繁殖池中有大量稚虾出现时,应及时采苗。
运输方法:
获得后,除去虾线,洗净用,或晒干备用。晒干后,放到干燥防潮处存放,既不流失虾的鲜美,又便于存放。如果直接放入冰箱里的话,肯定会变黑,可以把海虾放入纯净水甁里,然后放后冰箱,把虾放在一个饭盒里,再放入一些水,水最好能把虾没过来,但不要太满,然后放入冰箱里冷冻,这样要以保存半年多。
四、家庭如何养殖海水小白虾
脊尾白虾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盐度不超过32‰,水温2℃-35℃范围内均能成活,甚至在水温-3℃时也可生存,冬天低温时,有钻洞冬眠的习性。在咸淡水中生长最快,对低氧的忍耐能力差,低于1㎎/L时,会缺氧死亡。
脊尾白虾的食性杂而广,蛋白质含量要求不高,不论动植物饵料,低档颗粒饲料都可投喂,饲料来源广。
脊尾白虾的繁殖能力强,雌虾可以连续产卵,养殖池内脊尾白虾的繁殖盛期为4-6月和8-9月,其中5-6月为高峰期。脊尾白虾长到5㎝以上只需2-3个月,生长周期短,一年可以多次起捕,只要注意养殖管理,有较好的养殖效益。
五、如何饲养观赏虾
虾是一种名贵的水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从养虾的水质来讲,有海水和淡水两种。通常都要建立养虾池。淡水养虾也可以利用已有的池塘、沟壑,但必须采用养虾箱。成虾养殖箱的网目有28目、12目和9目三种,这里着重介绍用养殖箱养成虾的方法。
饲养过程有五个环节:
1.投苗
每池投入幼虾15~20万只左右。12~28目箱投放1~1.5厘米长,每斤1000~1500只规格的小虾,同一网箱中的小虾规格要尽可能一致,避免弱肉强食。
2.喂养
日本沼虾摄食力强,食性杂,喜食各种水生植物和各种无脊椎动物。如果饲料不足,还会出现大吃小、强吃弱,壳硬的吃壳软的,相互吞食。喂足饲料是成虾养殖中的重要一环。在小虾移入大箱饲养之前,先施以适量的农家肥,把水质培肥。小虾移入大箱之后,每天喂米糠、麸皮、麦粉、米饭等1~2次,投喂量随虾的大小而逐渐增加,平均每天投喂4.5~6千克,同时还需喂河蚌肉、小鱼、蚯蚓和蟹壳粉维生素等,以加快幼虾的成长。
3.管理
每天要勤巡逻,细检查,及时维修网箱破洞,勤刷网箱,防止沉箱,防止野鱼钻箱和幼虾破洞逃逸。
4.选捕
虾的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即使虾苗规格相同又在同一网箱中,饲料条件一样,生长速度仍然差异很大。养一个月的小虾,个体大小可以相差一倍。加上有大虾吞小虾的习性,必须及时起箱选择分养。具体做法:在投苗一个月后选捕大的虾,进行分箱饲养,养到两个月后,选大的(每500克,70~200只)食用或上市出售。
虾的敌害较多,投苗饲养前必须清塘除野。小虾养入箱内也要每半月左右进行一次起箱除敌,尤其是从5月份开始,各种野杂鱼的鱼苗喜欢钻在箱内,尤以史氏黄黝鱼个体小,繁殖力强,危害大,切不可遗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